网络上曾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:当人们面对镜子时股票配资平台统计网站,他们所看到的自己,总是比别人眼中的自己要帅气或美丽30%。这种说法,真的成立吗?
我们把镜子中的自己与照片中的自己对比,似乎总是照片将我们展现得更加平凡。
但真相究竟是什么?
首先,镜子中的自己确实比照片中的自己看起来更加顺眼,但“30%”这一数字明显是过度夸张的传言。毕竟,每个人的审美观都是独一无二的,无法量化出一个统一的标准。科学界也并未对此进行过专门研究。我们对镜子中的自己更为熟悉,所以感觉更舒适,这不过是习惯成自然的结果。
如同AI人工智能难以准确识别人脸,人类在辨别面部特征时也存在某些局限性。视觉是大脑对接收到的视网膜信息进行处理和识别的结果,并非事物的绝对真实面貌。
展开剩余88%换一个角度看问题,即使是我们大脑的面部识别能力也显得力不从心。例如,当宇航员首次进入空间站时,他们发现解读同伴的面部表情变得困难。这是因为在失重状态下,人的姿势和角度变得不固定,大脑对于熟悉的面部特征的识别能力失效。
在地球上,我们可以通过倒置照片来模拟这种效应,你会发现原本熟悉的面孔变得难以辨认,甚至连表情都难以解读了。这意味着,对于我们来说,越是熟悉的事物,越容易被大脑接受。这一现象可以用心理学的归因理论和多看效应来解释。
归因理论认为,人们总是倾向于将周遭的一切合理化。当我们身处异国他乡,会发现许多文化和习惯对我们来说新奇无比,而当地人却早已习以为常。同样的,我们自己身上也存在一些别人认为特别的特质,但我们却视而不见,认为这没什么特别。这种心理现象使我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,生存下去。
举个例子,在和平年代,我们很难想象战争中的人们如何忍受那种极端环境。我们甚至无法理解二战集中营的囚犯,如何能在残酷的环境下生存。然而,如果我们真的身处其中,无论愿不愿意,我们都会努力适应,因为人的心理总会寻找一种合理的解释,使自己能够安然度过。
面对镜子时,同样的心理效应也会发生。例如,小编鼻子较大,眼角还有雀斑,但由于每天都在镜子中见到自己,所以并不认为这是什么大问题。对于脸上的瑕疵,我们会为自己找到合理的解释,比如认为这是亚洲人普遍的特征,或者认为这没什么大不了的。
因此,我们渐渐忽视了自己脸上的缺点,将其视为正常。而面对陌生人时,我们往往更加挑剔,容易注意到对方的瑕疵,无形中提高了自己的审美标准。在这种归因理论的驱动下,我们比别人更能接受自己的缺点,更容易忽略自己。
接下来是多看效应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,初次见到某人时,可能觉得对方长相普通,但随着接触的增多,你会发现他并没有那么难看,甚至有些独特的魅力。
60年代,心理学家查荣茨做了一个实验。他让志愿者从一组照片中选出最喜欢的一张。有些照片只有一张,而有些则重复多次出现,甚至多达二十多张相同的照片。结果显示,大多数人最终选择了出现频率最高的照片。也就是说,随着曝光次数的增加,人们对这张照片的好感也逐渐增加。
想想我们的生活,广告商为何要不断大量投放广告?他们的目的不仅是让更多人看到,更是为了让更多人熟悉这些广告,从而产生莫名的好感。
在这些效应的影响下,我们会逐渐发现并喜欢镜子中的自己。如果你总是以相同的角度看自己,那么你可能已经被自己骗了。
那么问题来了,照片中的自己为何总是看起来不如镜子中的自己呢?
首先,照片中的自己看起来不那么好看,部分原因是我们不熟悉照片中的那个自己。
在镜子中,我们看到的是上下相同、左右颠倒的图像,而照片则展现的是与现实世界相同的正像。这种微妙的变化让照片中的自己显得既熟悉又陌生。
人脸并非完全对称,例如我们习惯性地将头发分向一侧,双眼也有细微的差异。甚至我们笑的时候,两边嘴角上扬的角度也不同。由于我们看镜子的次数远多于看照片的次数,因此我们更熟悉镜子中的自己,而非照片中的自己。虽然这些差异细微,但足以让我们觉得照片中的自己不那么舒服。
合影时这种感觉尤为强烈,你可能觉得自己看起来不如其他人上镜。这是因为其他人与你在镜子中看到的形象相似,唯独你与平时的自己有所不同。因此,当你觉得自己不上镜时,你只需明白,你只是不熟悉照片中的那个自己。
此外,还有一个“冻脸效应”在起作用。
自古以来,人类习惯于动态视觉,我们不会停下来仔细观察一个静止的图像。我们对一个人的印象是基于面部特征和不同角度的综合印象,形成一个“平均脸”。通常,我们会将一个人的音容笑貌与这个“平均脸”进行比较,形成我们的“视觉印象”。
照片和视频截图却违背了我们的直觉。此时,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明确而客观的静止图像,这与我们心中的“平均脸”大相径庭。对于不熟悉的事物,我们的接受程度往往较低。这一系列心理效应共同导致了照片中的自己看起来“奇丑无比”。
当然,有时并非完全是心理作用,相机自身的缺陷也可能导致拍出来的人脸并不是真实的模样,例如前置摄像头的广角畸变。
为了在手机上实现更大的屏幕尺寸,前置摄像头通常做得很小,为了记录更大的画面,不得不使用广角镜头。否则,你想用前置摄像头拍一张完整的脸,就得把手机拿得很远。然而,使用广角镜头拍摄的画面会有一定的弯曲,离中心轴越远,变形越严重。
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原理,拍照时会把脸的中线与画面中心对齐,导致两边的脸看起来比实际更大。这里有个小技巧,拍单人照时,最好侧面对着镜头,这样由于畸变效应,鼻子会显得更挺拔,人像也会更好看。如果是一群人合影,最好站在中间位置,因为那里的畸变更小,看起来会比其他人的脸略小一些。
此外,人们还常有疑问,为何照片中的痘痘特别明显,而照镜子时却没这种感觉?这也是相机自身的问题,即图像锐化处理。
为了弥补像素不足,相机会进行图像锐化处理。现在的手机摄像头一般在2000到3000万像素,而人眼看到的影像换算下来高达5.76亿像素,两者差距巨大。正是因为手机像素太低,一些明暗变化显得模糊,加上单个摄像头缺乏立体感,导致背景和人像轮廓模糊。
为了弥补这些不足,相机会自动调整图像中的线条,使其更清晰。这导致原本不明显的痘痘在锐化处理下变得非常明显。
另外,相机对光线要求很高。光线昏暗时,相机中的噪点多,画面显得黑而模糊。光线过强时,拍出的照片对比度过高,会凸显出脸上的瑕疵。根据经验,摄影师为了让人脸显得更白,会用偏黄的暖色光。一般家庭装修设计中也会给卫浴使用暖色光,原理相同。
此外,相机的焦距也会影响人脸的呈现。一般来说,焦距越长的相机,拍出的人像立体感越好。焦距短的相机拍出的人像则显得干瘪,失去了立体感。很多人问,手机都有了摄像功能,单反相机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?事实并非如此,单反相机由于焦距更长,拍出的人像和风景更有味道,这是手机多个后置摄像头也难以达到的效果。
总的来说,我们从镜子里看到的自己更接近眼睛看到的真实情况,也是我们最熟悉的形象。而相机至今仍未能超越人眼,因此拍出的人像总是与现实中的自己有所不同,给我们一种陌生感。
在日常人际交往中,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现象。如果你想让周围的人觉得你亲切,经常展示自己,即使没有做出什么特别的事,也能给人留下不错的印象。时间会冲淡我们给别人的第一印象,如果总是保持高冷,别人真的会忽略你的魅力,将你视为可有可无的人。
最后,我们对镜子中的自己有更深的好感,这不仅仅是因为熟悉,更是因为我们对自己形象的最真实认知。相机虽然至今未能完全复制人眼所见,但随着科技的进步,总有一天,我们会找到更好的方式来记录和展现自己的美丽。
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社交活动中,也可以灵活运用这些现象。假设你希望周围的人对你产生亲切感股票配资平台统计网站,那么频繁地现身并展示自己就成为了关键。哪怕没有显著的成就,简单的出现和展示也能留下深刻的印象。时间是冲淡初次印象的利器,若总是保持冷漠或遥不可及的态度,人们将难以感知到你的魅力,最终你可能会在人群中变得无足轻重。
发布于:辽宁省旺鼎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